• 联系我们
  • 投稿
  • 加入蓝鲸会

    BWE蓝鲸会-连接未来大公司决策者;致力于连接并服务最具前景的高成长创新公司。

休.海夫纳,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美国梦”

来源:X分子 作者:健崔 2017-10-13 16:29:37 点击:

年轻时代的休·海夫纳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传媒大亨

1926年4月9日出生的休·海夫纳没有想过自己长大之后会成为传媒界的大亨,进而将一个在传统价值观中并不被人们称赞的软色情行业做到了世界第一。而他在世的91年中,一直都在谱写传奇。或者说,在他所成长的美国1960年代里,只有他将那个伴随着性解放与“和平及爱”的梦想,延续到了今天。

手持《花花公子》创刊号的休·海夫纳

在今天,你无法向一些20岁的青年讲述比他们老一代的我们曾经留恋过《花花公子》杂志带来的震撼。那是在90后刚出生的时代,我们会偷偷地向比自己年长几岁的社会青年借阅香港版《花花公子》。这些印有繁体字,并带有半裸身女郎封面的杂志,会被我们藏在床下,并为它们包上挂历纸书皮。我们都还记得它们在那个年代的传播,如同今天的科学上网一般,有着自己特别的魅力。而今天,不会再有人看这些被印刷出来的图像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在互联网上找到更多自己希望看到的肉体,不过想来,这确实乏味了不少。

左边这本出版于1980年的《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是当时的好莱坞女星Bo Derek,同时里面还收录了一篇里根总统的专访;而14年后,里根总统的女儿登上了杂志的封面(图右)

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年长的一代,一定知道他们小时候看过的港产片里那些小混混穿的白色棉袜上的“兔女郎”标志,这个经典的标志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成为了我们曾经闭塞的世界中对名牌的一种认知。而与杂志一样,这也是“Hef”的产业,和流传在我们手中的杂志不同,此时的Playboy已经成为了一个实业帝国。

休·海夫纳和代表着《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女郎

在互联网时代,怀念这样一位商业巨鳄,最多的还是对于文化的感慨。今天的商业IP已经有太多成功者在资本上超过了休·海夫纳的帝国,可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他们或许还远远无法触及当年Hef对于美国社会的刺激,我想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价值观的建设。

像海夫纳一样享乐

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休·海夫纳这纸醉金迷的一生。

与被称为“Playmate”的玩伴热舞中的休·海夫纳

在美国History Channel于2012年拍摄的纪录片《How Playboy Changed the World》中,我们看到了休·海夫纳曾经压抑的童年时光,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长大的他并不能预见自己的未来。在一个良好的芝加哥中产阶级家庭中成长,他对父亲热衷的保龄球、狩猎等活动一点也不感兴趣,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去电影院看所有他能看到的电影,还就是杂志。休·海夫纳从那个时代的《Esquire》杂志中剪下“Pin-Up Girl”(海报女郎)的插画页,黏在了自己的墙上。但是他发现,这样的插画在杂志中越来越少了,这个时期的杂志开始变得大众,为了避免主流社会的纷扰,一些“有碍观瞻”的内容也逐渐被砍掉了。

这就是影响了休·海夫纳的《男性性行为学》一书(左),作者是性学大师金赛。

而一本出版于1948年的书也在这个时代走入了休·海夫纳的世界,这就是美国性学家金赛(Alfred Kinsey)的《男性性行为学》,作为金赛的性学报告中的一本,这本书震惊了1950年代的美国,也成为了之后性解放运动的导火索,对于年轻的休·海夫纳而言,他也开始从内心有了一种反叛意思。

《花花公子》印有梦露裸照的创刊号

生活的转变来自1953年的秋天,时年27岁的休·海夫纳向亲友借了上千美元,用其中的一部分买下一组玛丽莲·梦露的半裸照片,用另外一部分钱创办了《花花公子》,用于印刷和发行。当年这本售价50美分的照片集,经过几次加印之后,卖了5万册。对于整个美国社会而言,街头巷尾都在为这本前所未见以女性裸体为主、谈性、谈爱、谈生活品位、谈如何休闲的男性杂志而激动。

左拥右抱,这就是年轻时代的休·海夫纳的日常生活。

整个1950年代到1960年代,开放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那个时代的疯狂程度,是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意识是抢滩——用资本抢占市场,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以免被复制。而在休·海夫纳创建《花花公子》的年代,他没有敌人,只有来自主流价值观的压力。

在196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花花公子》杂志

当然,休·海夫纳顶住了这一切,并因对声色事业的把控获得了成功。在1930年代,美国青年人的梦想是成为洛克菲勒一样的巨富;而到了1960年代,他们的口号则成为了——“长大了以后要像海夫纳一样享乐生命。”休·海夫纳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传媒行业的摇滚明星,他首度在杂志上刊登了口服避孕药的广告,他开设了“花花公子”主题的俱乐部,他也让自己的软色情行业与美国社会最为擅长的消费主义进行链接——这是一种巨大的商业觉醒。

由杂志转型的实体经济,“花花公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娱乐业的品牌帝国。

在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的结尾,他记述了197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崛起,为的是抹杀1950-1960年代的自由主义,而在Hef看来,他这个借由“自由”而赚到足够钞票的人,也早在他人的自由之梦醒来前,就进入了银行家们的语境中,准备开始自己的下一阶段发展。

花花公子带来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已经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美国梦是什么?对于《花花公子》女郎而言,性感与动人的身体是她们实现美国梦的一部分,而最终可以荣登《花花公子》杂志封面则是这个梦想的另一部分。而Hef的美国梦早已实现,生活中剩下的部分,则是用他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梦想——他早已让自己的生活同他所创建的价值观融为一体。也许这就是为何他像摇滚明星一样的缘故吧,他的真实与作为,随着社会的进阶,越来越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肯定。

晚年的休·海夫纳也因过量服用壮阳药物,导致一侧耳朵轻度听力障碍。

我们看过太多有关他与无数女人的桃色故事,这些都不太值得多说,如果从文化影响上探究,可以来看看在今日的艺术和文化领域中,来自Hef和他的兔女郎都给了谁人以怎样的启发。

像兔女郎一样创造

出生于1906年的黑人女青年Zelda Wynn Valdes在她38岁那年租下了纽约百老汇的一间铺面,开始成为一位服装设计师,为明星设计造型,并且手工缝制华美的演出服装。而在第二年,1948年,她将自己的店铺搬到了曼哈顿更为显眼的位置,她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时装设计师,也就在这里,她遇到了休·海夫纳,并在他的提议下,创造出了兔女郎形象的服装。

创造了兔女郎形象的Zelda Wynn Valdes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时装设计师

兔女郎的造型原本是为了俱乐部演出成人舞蹈的演员准备的服装

Zelda Wynn Valdes手下的兔女郎形象一下子就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影,回顾时装的历史,有太多人引用过这个充满了视觉刺激的造型形象。在Louis Vuitton 2009/2010秋冬的秀场上,Marc Jacobs就带来了这个兔女郎为灵感的时装系列,看着这些黑色的真丝制定的高耸兔耳朵,仿佛一个个舞女出现在了秀台上。

Louis Vuitton 2009/2010年秋冬系列是用了向兔女郎形象致敬的设计元素

时尚摄影师Tim Walker也受到过兔女郎形象的影响,拍摄过一组兔女郎和真实的小兔子一同出现的时尚大片。在这个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凌乱的房间,兔女郎和一群白色的兔子的诡异组合。

Tim Walker的摄影集《Pictures》一书的封面,就使用了著名的兔女郎的造型。

兔女郎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Tim Walker的作品中

此外,年轻的丹麦设计师Kim Traeger在她的圣马丁毕业秀上也创造了一组全部由兔女郎组成的时装系列,不过与性感的主题不同,Kim Traeger的作品更加趋向兔子带来的童话意味。

Kim Traeger的圣马丁毕业秀作品

不过谈到兔女郎形象在时尚领域的影响,最有名的一个瞬间来自《花花公子》创刊60周年的那一期。在2014年1月/2月的合订本的封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这就是Kate Moss。

Kate Moss登上了《花花公子》杂志60周年的纪念号封面

身穿经典兔女郎服装的Kate Moss在时装摄影师组合Mert & Marcus的镜头下,奉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让这一期《花花公子》杂志,成为了杂志时代的经典。

时年40岁的Kate Moss在杂志中依然魅力如初

两年之后,2016年3月开始,《花花公子》杂志决定停止刊登裸体女郎的照片,它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从1970年代高达560万份的月发行量下跌至如今的每期只有80万份,一个属于“纸上视觉”的时代看上去已经走到了尽头。

回顾《花花公子》的历史,几乎可以围观地了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时尚娱乐行业的变化。

其实《花花公子》早在1990年代后就改变了不少,这个时代的它其实不仅仅是封面上的“诱人风光”。为了让更多的绅士可以把它带回家,《花花公子》不惜花大价钱邀请各个领域的重要写手撰写时政深度文章,以及其他不同领域的创作。而此时,它的效仿者们,那些只是取悦眼珠的色情杂志们在互联网来临之后,早早地都关门大吉了。

如今的《花花公子》变成了冷峻简约的风格,不再有当年直白的肉欲了。

这就是休·海夫纳和他的“花花公子”帝国。在互联网时代,Play是常态,可你能像Hef一样Play Hard的同时,也Work Hard吗?其实Hef也早把Play变成了他的Work。这才是,传奇。

Hef, we love you and good bye!

                                                                                                       

                                                                                                               (编辑:Rita)


来源:X分子(微信号:xfenzi1)

撰文:健崔

扫描二维码,关注创新观察网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掌控最具价值的创新资讯,创新观察网,致力于发掘行业新锐,融通资源,连接价值。

精彩推荐

文章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