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投稿
  • 加入蓝鲸会

    BWE蓝鲸会-连接未来大公司决策者;致力于连接并服务最具前景的高成长创新公司。

马云的回归与阿里的未来

来源:创新观察网 作者:编辑部 2025-09-23 10:56:16 点击:

61 岁马云回归半年,阿里港股股价冲到 161.6 港元,市值重返 3 万亿港元。

一、破局先 “收力”:从 “多线散战” 到 “四大板块聚焦”

阿里此前的困境,本质是 “战略散光”。电商主业被拼多多、抖音分流,本地生活被美团压着打,同时还在零售、文娱等多个领域铺摊子,导致资源分散、核心业务没守住。马云回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砍杂枝、保主干”:2025 年 8 月直接把业务拆成四大板块 —— 电商、云 + AI、国际数字商业、多元生态(菜鸟、钉钉等),不再搞 “全面开花”。

具体动作很实在:比如本地生活领域,砸 500 亿搞外卖补贴,打通淘宝、饿了么、盒马甚至高德地图的端口,用户在淘宝就能直接点外卖、查附近商超,今年闪购日订单量突破 1 亿单,内地外卖市场份额从之前的落后美团 10 个百分点,追到只差 4 个点(阿里 43% vs 美团 47%);电商主业则接入 AI 工具,推出 “淘宝问问” 帮商家做客服、用 “淘宝星辰” 生成短视频,把流失的中小商家拉回来。

启示:企业遇到增长瓶颈时,别想着 “用新业务补旧业务的窟窿”,先把核心业务的 “护城河” 修牢。阿里的经验是:先明确 “哪块业务能扛住营收、哪块能接未来增长”,再把 80% 的资源砸进去,剩下的非核心业务该砍就砍 —— 这比 “到处撒网” 有效得多。

二、转型要 “砸硬的”:AI + 芯片 + 云,押注 “第二增长曲线”

马云回归后,最常问高管的就是 “AI 进展怎么样”,甚至一日三次催进度。这种对技术的 “死磕”,不是跟风,而是抓准了 “AI 重构产业” 的窗口期。阿里的做法不是只做 “表面 AI 应用”,而是从底层技术往上建:

芯片打底:平头哥自研的 AI 芯片 PPU 登上央视,参数对标英伟达 H20,现在已经落地到中国联通的西北数据中心,解决了 AI 大模型训练 “卡脖子” 的硬件问题; 大模型开源:通义千问全尺寸开源,全球下载量破 4 亿次,衍生模型超 17 万个,比 Meta 的 Llama 还多 —— 这不仅赚了技术口碑,还让开发者生态围绕阿里转,避免被其他大模型厂商孤立;云业务提效:把 AI 技术装进阿里云,今年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增长 26%,创几年最快增速,很多企业用阿里云的 AI + 云服务做智能制造、用户分析,相当于阿里把 “技术能力” 变成了 “营收引擎”。

更关键的是 “技术落地到业务”:不是把 AI 当 “炫技工具”,而是用在电商、本地生活的实处 —— 比如淘宝商家用通义千问写商品文案、做直播脚本,效率提了 3 倍;高德地图用 AI 分析用户行为,推出 “扫街榜”,直接对标美团大众点评的 “必吃榜”,抢本地生活的 “流量入口”。

启示:企业搞技术转型,别只喊 “AI 驱动” 的口号,要抓 “三个实”:实打实地投底层技术(比如芯片、大模型),别只做 “套壳应用”;实实在在地和现有业务结合,让技术能帮业务提效、增收;实实在在地砸长期钱 —— 阿里计划三年投 3800 亿在 AI 与云基础设施,这种 “不图短期回报” 的投入,才是技术转型的关键。

三、组织要 “动刀子”:权力集中 + 剥离 “拖油瓶” 资产

阿里之前的组织问题很典型:合伙人团队 26 人,决策 “议而不决”;部门之间壁垒重,比如淘宝和饿了么数据不通,导致用户体验割裂;还抱着高鑫零售、银泰百货这些实体资产不放,每年亏不少钱还拉低整体效率。

马云回归后,组织调整 “快准狠”:权力集中:让吴泳铭同时当集团 CEO、淘天集团 CEO、云智能集团 CEO,避免 “多负责人互相推诿”,确保战略能快速落地;合伙人团队从 26 人砍到 17 人,把没在业务一线的 “虚职” 去掉,让决策权向业务负责人倾斜;剥离非核心资产:全面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百货,光高鑫零售一笔就收回 131.38 亿港元 —— 这些钱没浪费,全投到了 AI 和本地生活上;激活文化:把 1999 年创业的 “湖畔小屋” 复刻到总部,马云亲自去给员工讲 “创业精神”,不是搞情怀,而是让团队从 “大企业心态” 回到 “狼性”—— 毕竟之前阿里员工 “躺平” 的声音,比拼多多、字节多得多。

很多人说 “阿里反弹是因为马云的情怀”,但实际上,马云的作用不是 “站台打气”,而是在关键节点的 “战略判断力”:

2023 年阿里士气最低时,别人都在纠结 “怎么保电商份额”,马云却在内部说 “AI 电商时代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 现在看,阿里的 AI 投入确实成了 “第二增长曲线”;当其他互联网公司还在 “赚快钱” 时,马云力主做平头哥芯片、开源大模型,当时很多人反对 “投入太大、周期太长”,但现在这些技术成了阿里的 “护城河”;面对本地生活的劣势,别人想 “慢慢来”,马云直接拍板 “砸 500 亿补贴”,快速缩小和美团的差距 —— 这种 “敢下重注” 的魄力,是职业经理人很难有的。

这其实是 “创始人模式” 的核心:不是 “微观管理”,而是在企业迷茫时定方向、在转型时扛压力、在投入时看长期。就像马斯克扎进特斯拉、SpaceX 的技术细节,马云盯阿里的 AI 进展、业务调整,本质是创始人能跳出 “短期 KPI”,抓住 “影响企业未来 5 年的关键事”。

启示:创始人的价值,从来不是 “当吉祥物”,而是在三个时刻 “站出来”:企业遇到危机时,能定方向、稳人心;行业有新机遇时,能判断 “该押注什么”,不被短期利益诱惑;组织变革时,能推动 “动刀子”,不怕得罪人。阿里的反弹证明:好的创始人,是企业 “最稳的战略锚”。

阿里市值重返 3 万亿,不是 “马云一回来就好”,而是他带着阿里做对了四件事:战略上 “收力聚焦”,不贪多;技术上 “砸硬的”,不做表面文章;组织上 “动刀子”,不养闲人闲资产;决策上 “看长期”,不盯短期 KPI。

对所有企业来说,这四件事才是干货:遇到增长瓶颈,先砍非核心业务,把核心做透;搞技术转型,别跟风追热点,要投底层、落地到业务;组织臃肿,就减层级、集中权力;创始人别当 “甩手掌柜”,关键节点要扛住战略决策的责任。

马云和阿里的故事,不是 “英雄归来” 的童话,而是 “企业如何在危机中找机会” 的范本 —— 毕竟,没有哪家企业能一直顺风顺水,能在低谷时定对方向、下对注,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创新观察网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掌控最具价值的创新资讯,创新观察网,致力于发掘行业新锐,融通资源,连接价值。

精彩推荐

文章热榜